冬去春来,又是新的一学期开始了,为了进一步构建有效课堂,优化课堂教学,促进课堂变革,提高课堂有效性。3月10日上午,我校语文组开展了第一次校级公开课研讨活动。
本次活动分别由三年级组的张继妹老师和四年级组的吴云鹏老师执教。张继妹老师的课堂教学扎实,字词教学有方法,重落实,注重学生的语言发展能力,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她执教的《鹿角和鹿腿》,作为第一课时,目标设定明确,学习任务与要求明确。其次,词语教学中词义的理解注重方法的渗透,有联系实际、对比理解、找近义词、用图帮助理解等方法。第三,张老师能够抓住文中的语气词,体会鹿的不同心情,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模式。第四,张老师在课堂中对词语的学习可稍压缩事件,精读部分可以在多些时间,给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朗读或表演读,从朗读中加深理解。
吴云鹏老师教态从容温和、循循善诱,使人如沐春风。他执教的《铁杵成针》,是一篇小古文。文言文是离我们生活较远的,但是老师设计很巧妙,用熟悉的古诗导入,拉近了距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老师能够注重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学习古文的方法——扩词法,而且能随即运用,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指导学生学方法、用方法。同时,老师能够以文本为抓手,在读中引导学生想象文中之景,感悟文中的道理,并能将学到的道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
黄华萍校长对这两堂课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作了精彩点评,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她认为,张老师的课导入部分可以先出示鹿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对鹿的了解,引出课题,再出示鹿的象形文字,图文结合帮助识记“鹿”字,最后引出现代汉字进行书写,这样更能显示学生的主体性。吴老师的课中,要关注学生学文的“序”。在学生自读完古文后,不要先解释字词的意思,可以先让学生读一读,了解学生的自读情况,停顿是否正确、字音是否准确,再来理解字词的意思,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文的意思,明白其深刻的道理。
两堂课给我们呈现了不一样的精彩,本次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充分发挥了交流、学习、提升的功能,为语文教研活动做了良好示范。
撰稿:邹江琦 摄影:张珺 审核:张继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