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乡村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育站活动记录表
活动主题 | 聚焦非连文本研究 提高教学实践能力 | ||
主持人 | 黄晶晶 | 主讲人 | 虞微彦 姚丽萍 李雯等人 |
活动时间 | 2021年11月4日——20201年11月5日 | 活动地点 |
线上学习 腾讯会议室 |
参与教师 | 培育站全体成员及导师、魏小语文青年教师 | ||
活 动 过 程 | 2021年11月4日 一、课堂观摩 (一)虞微彦:二年级《敕勒歌》 1、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1)谈话引出课题。 (2)播放敕勒川草原风光录像,引出诗题。 你觉得大草原怎么样? 这美丽辽阔的大草原名叫敕勒川,这里一直流行着一首赞美它的民歌,叫《敕勒歌》。齐读课题。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3、熟读课文,理解词语。 (1)自学诗文。 要求:把诗句读流利。想想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2)指名读。说说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4、细读诗文,体会诗意。 5、赏读讨论,背诵诗文。 学生练说:合作创编新诗。(一位同学当古代诗人,一位同学当现代诗人)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6、忆生字,指导书写。 (二) 姚丽萍:三年级《望天门山》 1、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揭示课题。 学生阅读资料,教师谈话导课 2、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指名读,大家注意听他字音读准了没有。指名点评。 男生来读读。女生来读读。全班一起读。 (2)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画画。 (3)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3、小组合作,再读学习。 4、合作探究,品读诗句。 (1)出示: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有关图片) ①指导学生观看水流撞击到山石上,激起回旋,形成汹涌的波涛的情景。“碧水东流——至此回”,师一边读一边用动作演示。 ②指名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种情景。 ③从这两句我们可以体会出江水怎么样?(水势湍急、激荡回旋) ④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2)谈话过渡:这么壮美的景色,诗人是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诗人是在船上看到的:两岸青山------相对出) 出示: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相关图片) ①学生观察,畅谈感受。(指示学生看顺流而下的小船,站在船头的诗人。) ②全班交流,教师小结:诗人用词多么精妙啊,一个“出”字把山给写活了。 ③这青山仿佛是要出来迎接自己一样,诗人的心情怎样呢? (3)再读悟情。 5、合作朗读,升华情感。 6、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三)李雯:《出塞》《凉州词》 1、知诗人 解诗题。 2、你想到边塞看看吗? 欣赏图片。边塞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3、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4、再读诗文,探究诗意。 (1)学习《出塞》 ①体会“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a感悟画面之悲。 小结:古代描写军旅生活的诗歌,大都要写到明月和边关。“明月”“边关”已经成了戍守边关将士们生活的两个典型的景物。 b感悟人心之悲。 从征人角度感悟。 从亲人的角度感悟。 c感悟历史之悲。 ②体会“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a看到征人悲惨的生活,看这千百万妻离子散的家庭,你们想对这无休止的战争说什么?所以诗人这样写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b为什么要写西汉飞将李广呢? c读出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从这两行诗中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希望? ③激情引读。 ④体会壮的感情。 (2)学习《凉州词》 ①体会“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a展开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b将士们刚要举杯豪饮时,你们听,什么声音传来了?急促的琵琶声。 边听边读,这急促的琵琶声在催促什么? c展开想象:“怕什么,醉就醉吧,醉卧沙场,不也是人生一大快事吗?请诸位莫笑,引入下一句。 ②体会“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a醉了躺着沙场上为什么不要笑我呢? b大家再好好读一读这一句,想一想你从几人回中读出了什么?小组讨论汇报。 c尽管有那样多的将士们战死沙场,可仍然有无数的热血男儿们奔赴戌边、前仆后继,这是为什么? 5、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二、专家点评 倪宗红:《探寻诗歌教学的门道》 倪特从语言和审美两个维度展开教学思辨。指出在不确定之时就回归课标,它会帮我们找准定位。 重温了三个学段中对古诗词学习的要求,虽层层递进,却也有着“诵读”“想象”“情感”“大意”四个共同之处,为今后的古诗词教学指明了方向。 明确了目标定位,更需要搭建框架,寻求开展古诗词教学的基本策略。以三堂课为基础,倪特提供了以朗读为轴线,会诗意:有进阶;想象为轴心,悟诗境:扣诗眼和积累为着地点,写诗语:勿拔高三个策略,让我们在教学中有章可循。 三、教学进阶 (一)课堂观摩 蒋军晶:三年级《灰雀》 1、情景引题,激发兴趣。 2、初读感悟。 同学们,课前大家认真地预习了本课,你在预习中有哪些收获和疑惑呢? (1)随文识字词 (2)熟读课文 (3)书写生字 3、再读课文。 (1)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都来这儿散步,和他们打打招呼,可是有一天,列宁发现风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去哪儿了呢? (2)灰雀真是“惹人喜爱”啊!课文中列宁和小男孩都喜欢灰雀吗? 默读课文,从文章中找出你的依据,用 “波浪线”划出表现列宁喜爱灰雀的词语或句子,用“直线”划出表现列宁喜爱灰雀的词语或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准备和大家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①体会列宁爱灰雀。 ②体会男孩爱灰雀。 ③分角色朗读对话。 (4)课文中写了第一天列宁和男孩关于灰雀的对话,紧接着就写第二天两人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的情景。这中间发生了什么?请根据你的想象填空 (5)体会列宁爱男孩。 4、总结 (二)讲座 蒋军晶《指向语文要素的阅读教学》 1、先说“教什么”? (以一年级为例) (1)学习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表达(写作方法);阅读策略(策略是解决问题的,只有已有知识不足以解决问题的时候,才需要策略,策略才有用)、阅读方法(受制于语篇类型,包括形式、体裁、流派、风格等元素)。 (2)文章的“水准”和教师的“水准”会影响目标的确定。 (3)“课前导语”再次提醒老师能力训练点。 2、再说“怎么教” (1)让学生忙;让所有学生忙;让所有学生忙探究。 简单地讲,就是老师学会提问和布置任务。 2021年11月5日 一、观点报告 胡晓蓉:《观点报告—指向大概念的单元主题教学》 胡老师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视角展开,分析了指向大概念的单元主题教学的价值取向,进一步厘清了基于单元主题教学“大概念”的内涵,重点剖析了大概念单元主题教学的操作路径。胡老师指出,首先要定单元“大概念”,实现学习结构化;其次要设计单元大任务,实现学习过程情境化;最后要建立学习支架,实现学习成果进阶化。 二、课堂观摩 (一)徐美勤:《鸟的天堂》 1、回顾导入,设疑启思 (1)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最深的感受是什么。请同学们快速读文,用书上的一句话说一说。 (2)导入:为什么第一个“鸟的天堂”要加引号,而第二个“鸟的天堂”却不加引号呢?为什么说“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让我们再次阅读,展开想象的翅膀,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2、精读理解,体会情感 (1)自由朗读课文,仔细品读描写大榕树的语句,边读边想象画面。全班交流。 (2)看着这株美丽奇特的大榕树,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作者听了有什么感受?(“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我不禁这样想。)可是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他又有什么感受?(我感到一点儿留恋。) 作者的感受怎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为什么两次看到的景象如此不同?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语句画一画,并在旁边写上批注。(教师巡视并指导。) 3、熟读课文,体会写法 (1)自由读课文第一、二部分有关内容,比较两个部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二部分有关语句,尝试用静态描写、动态描写的方法描写一处景物。 4、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二)王雄:《月迹》 1、回顾导入 2、默读课文,寻找“月迹” (1)一读课文:默读课文,结合所提问题,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①感知线索: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了?引导学生从五个段落概括回答,并动笔画一画。归纳总结出答案。 ②感知情感:孩子们在不同的地方发现了月亮的足迹,有哪些不同的反应?从而可以看出他们心情怎样? (2)二读课文: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不同地方的月亮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鼓励学生朗诵自己喜欢的语句,读出“寻月”带来的欢愉之感。 3、研读对话,升华“月迹”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相关部分,找出描写奶奶说的话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学生细细品读,交流思考:从奶奶这些话中感受到什么?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第4~19自然段的对话,引导学生思考:“我”想象的月亮里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我们”会感到“嫉妒”? (3)体会作者情感上的变化。 4、课堂练笔,拓展“月迹” 三、刘徽:《大概念教学》 1、何为素养?——从一份“问题探究”学习单谈起。 2、惰性知识。 惰性知识很难在单元与单元之间迁移;惰性知识很难在学科与学科之间迁移;惰性知识很难在学校教育和显示世界之间迁移。 3、真实性:是核心素养对的精髓。 具有“超越学校价值”的知识成果。 4、申继亮:三句话解读教学改革如何深化。 第一个转化是指课本与现实之间是否实现了相互转化。 第二个转化是指具体和抽象之间的转化。 第三个转化是问题和答案的相互转化。
深度学习(真实性学习);核心素养;课程核心素养、学科和核心素养;大概念。 6、大概念是具体与抽象之间的协同思维 首先,专家思维是通过大概念来组织,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其次,大概念是从具体中来,到具体中去。 7、高通路迁移vs地通路迁移 抽象程度越高,高通路迁移越强。 8、大概念是反映专家思维方式的概念、观念或论题,它具有生活价值。 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 (1)理解大概念的“大”:反映专家思维,具有生活价值。 (2)大概念是素养达成的基础。 (3)理解大概念的“概念”:不仅限于概念。 大概念的三种表现形式:①概念,是指对一类具体事物本质特征的抽象概括。②观念。表现为一种看法和观点,常常反映了概念与概念的关系。③论题。有些大概念很难有明确的答案,这是可能表现为“论题”,主要出现在人文艺术领域。 9、学科事例 语文: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语言是有对象的目的性行为;观察是一种搜集资料方式;神话是集体创作的对创世大问题的传说。 10、单元的新定义 “单元”是素养目标达成的单位,是围绕大概念组织的学习内容、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等的集合。 单元的不同类型: ①宏观单元、中观单元、微观单元。 ②隐形单元和显性单元。 11、真实性问题情境的特征。 最终评价任务应该包含真实性问题的情景。 表现性任务要精准志向素养目标和大概念。 12、大概念教学过程的四个元素。 准备、建构、应用、反思。 四、课堂观摩 (一)罗才军:《浪淘沙》 1、解读诗题 (1)齐读课题。 (2)解诗题。 2、读诗,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味 (1)指名读,生评价,正音。 (2)读出节奏。指名读,齐读。 (3)师配乐范读,想象画面,读出气势。 (4)结合黄河视频,再读古诗。 3、解诗,运用诗歌的学习方法 过渡:真好,读诗不仅要读得身入其境,还得钻到诗歌里去理解它的意思。 (1)回顾交流理解诗意的方法。 (2)自主学习理解诗意。 (3)指名说全诗大意。 (4)带着理解齐读。 4、悟诗,破开诗歌的意境内涵 (1)以诗解诗,感受语言:出示其它描写黄河的诗句,对比品析语言特点。 (2)小组合作探究:仔细观察思考这些描写黄河的诗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这样写起到了什么作用呢?(衬托,夸张) (3)蛛丝马迹寻不同 (4)出示刘禹锡生平资料。帮助学生在诗中品悟情感。 ①你从诗中哪个字词感受到了作者的坎坷与不平?(“曲”、“簸”) ②诗句中的哪个词能让我们体会到刘禹锡的这种逆流而上、不屈不挠的精神。(“上”逆流而上,迎难而上) ③写的是风景,表达的是什么?这种情感,用我们刚才感受到的一个词来讲就是(板书:情感 积极乐观)。 (5)带着情感再读浪淘沙。 (6)拓展填空,加深理解。 (二)沙珠双:《王戎不取道旁李》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2、初读小古文。 (1)读后释题 《王戎不取道旁李》课题中“取”的意思是什么?“道”的意思是什么? 连起来的意思是王戎不去摘道旁树上的李子。 (2)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教师检查、指导。 (3)理解实词和虚词。 (4)师指导朗读,注意断句,理解大意。 (5)合作学习生字。 3、精读小古文。 你觉得王戎是个怎样的小朋友呢? (聪明,有自己的想法,不会别人做什么自己也做什么。) 4、合作朗读。 5、总结提升。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学到了什么呢?你认为王戎聪明在哪里? 生汇报。师总结。 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弯路。 (三)虞大明:《狼牙山五壮士》 1、激情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五位战士与敌周旋直至英勇跳崖,气壮山河。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回忆 整个经过,五个小标题分别是: 接受任务(1)——痛击敌人(2)——引上绝路(3)——顶峰歼敌(4—5)——英勇跳崖(6—9) 2、民主导学 我们知道这是一次群体战斗,描写了在特定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就是场面描写。关注第二段作者是怎样描写痛击敌人这个场面的? 群体英勇无畏的表现这是“面”的描写,五个战士的个体表现是“点”的描写,而成功的场面描写总是点面结合的。 出示任务一:自读“痛击敌人”部分,五位战士分别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把它们各自的特点表现出来的呢? 出示任务二:自读“顶峰歼敌”“英勇跳崖”部分。思考:作者是如何展开“点”“面”描写的? 学习提示:用直线画出写“点”的语句,用波浪线画出写“面”语句。 任务三:同样是点面结合的场面,“顶峰歼敌”“舍身跳崖”和“痛击敌人”写法上有何不同之处?为什么这样写呢? 3、检测导结。 五、专家点评、引领 11月4日和5日两天,曹校长和大家就线上的课进行了交流碰撞,讲座引领:这两天线上的学习看到了多种课型的教法,多方专家的观点碰撞,不同主题的深度研讨,大家一起吸收内化,具身为实际的教学行为。同时提出四个一:制定一份成长规划、确立一个行动目标、执着一种坚持追求、收获一分耕耘成果,希望大家不断进阶,拥有满满的成长感,做有情怀、有担当、有品位的新时代大先生,为常州教育的发展添砖加瓦。 培育站领衔人黄华萍校长对此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培育站各位老师在活动中认真学习,积极研讨。培育站的小伙伴们要善于利用身边和网络上的一些优秀资源,来开拓视野,提升素养,精进教学,为成长助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