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趣谈》教学设计
新北区九里小学 杨瑜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说出自己对京剧相关知识的了解。
2.抓住动作展开想象,初步领略京剧的艺术魅力。
3.比较文字体会表达,初步感受作者的说明技巧。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抓题眼,明确学习目标
(课前推送资料库指导学生预习)
1、播放《说唱脸谱》,歌曲里唱了什么?
2、关于京剧,课前老师做了两次问卷调查,出示预习前调查和预习后调查数据。
对比两组数据,我发现预习后喜欢京剧的同学变多了。
3、现场采访两位同学,你为什么预习课文后又喜欢京剧了呢?
4、是啊,京剧博大精深,其中还有很多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这节课,我们就跟随着著名戏曲专家徐城北先生去发现京剧中的那些趣事儿?
5、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任务导学,想画面,体悟表达技巧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指名读自读提示。(随机选人)
2、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介绍了京剧艺术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马鞭”“亮相”各代表什么呢?(道具,表演方式。)
3、课文就是抓住京剧的道具和表演方式这两方面来写的。(板书:道具、表演方式。)那作者又是如何写出这两方面的有趣的呢?
出示学习任务一:
(1)默读“马鞭”部分的第 1 自然段,说说作者在这一段写了哪方面的内容。
(2)反馈交流:原因和作用
作用1:符合中国的美学,可以把骑马人那种特定和优美的姿态表现出来。
引导:想象一下,骑马的时候会有哪些特定的姿态或者动作呢?
师:你们把骑马的一连串动作准确的表达出来了,这就是凭借语言文字进行想象。
作用2:可以让演员自由自在的表演。
作用3:本身具有装饰的美。
可以让演员自由自在的表演,文中是怎么具体描述的呢?
出示:同时这一根虚拟的马鞭给演员以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可以高扬,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天还在家门口,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里。
现在同学们观看一段京剧演员使用马鞭表演的精彩片段,你从中看到了哪些动作或姿态?(播放《四郎探母》片段)
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老师这里有根马鞭,哪位同学能上台给大家演上一段上马和骑马的动作?要求:表演时要一边拿着马鞭一边说自己做的动作。
作者连用四个“可以“”表现了他对“马鞭”变化多端的表现形式的由衷赞叹。你能不能想象一下,马鞭还可以怎么表演?(打开平板,进入讨论页面,尽情发挥你的想象吧!学生互动交流,点赞评价,教师实时加分。)
小结:同学们借助想象,让文字变成一幅幅画面。马鞭一扬一落可过千山万水,这就是一条马鞭带来的无穷乐趣!
4、文中还提到了用哪些道具来进行表演呢?
出示学习任务二:
默读“马鞭”部分的第 2~3 自然段,圈出文中的道具,说说哪些地方让你觉得有趣。
举了两个有趣的例子。
5、小结:通过《马鞭》这部分学习,我们知道了京剧表演中善于运用虚拟的道具让人想象到真实画面,也就是“虚实相生”。(板书:虚实相生)
三、自主探索,用方法,强化过程实践
1、亮相这部分的表演,你觉得哪里最有趣呢?
2、出示第三个任务:
(1)自学“亮相”部分内容,小组合作填写表格。
(2)反馈交流:(教师抓拍一组同学的表格投屏)
①静态亮相。对打双方的三次“对着”“,定身术”让你想到了什么?(木头人、点穴神功)为什么作者要加入小孩子和外宾的问话?
②动态亮相。那动态亮相有趣在哪里呢?
小结:通过《亮相》部分的学习,我们知道动静结合也是京剧艺术的高明之处。(板书:动静结合)
四、走进京剧,布置任务,领略艺术之美
1、总结:这节课,我们感受了京剧“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的艺术之美。
2、同学们,你们觉得京剧还有哪些吸引你的地方?可以打开资料库,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内容,在小组内交流。(学生打开资料库,浏览与京剧相关的网页,图书,小报等,和组内同学交流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
3、大组反馈:表示对
4、课外实践(选做):
①阅读与京剧有关的书籍。
②欣赏京剧名段并学唱。
③对京剧感兴趣的方面进行主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