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27日,有幸参加了在解放路小学举办的《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活动》,我在现场观摩了孙双金教授执教的《司马光》一课及课后所作的《思辨性阅读的实践与研究》报告,受益匪浅。且不说孙老师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幽默睿智的即时点评,层层深入的课堂推进,仅课堂中弥漫的情感生发、智慧启迪就让我叹为观止。从行课结构而言,孙老师紧扣一会读、二会讲、三会想带领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理解课文。从思辨角度而言,孙老师抓“庭”“弃”“持”等字,引导学生从理解字义,到想象画面再到联系生活,在不知不觉中启发孩子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尤其对“持”字的理解,先是从字义、从生活中举例来告诉孩子们单手拿是“持”,而“持”并不符合当时的砸缸的情境,从而引导孩子对课本产生批判意识。更是大胆地让孩子们在课本上把“持”改成“抱”字。
在孙老师的课堂中,我看到了智慧的闪光,看到了思维的迸发,看到了思辨性阅读的关键要“多想”。在课后的报告中,孙老师真切的告诉老师们,我们要培养的是会独立思考的孩子,而培养会独立思考的孩子首先要求老师会独立思考。联系我自己的实际,每一次备课,我是否做到了独立思考?我是否有努力启发孩子们独立思考、创造性思考、批判性思考?我是否敢于创新,敢于否定现成的教案、教参?孙老师的课堂或许不能让我借来模仿上一堂公开课,但我真切地感受到这就是一堂家常课该有的样子:在书声琅琅、议论纷纷中种下智慧的种子。孙老师说:“语文本来就很好玩。”希望我自己也能努力像孙老师一样把语文课变得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在我的课堂上能够情动而辞发、慧启而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