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任务驱动的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研究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魏村中心小学 曹敏娴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此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如何在新形势下借助有效手段推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化,把传统的知识教学改变为任务驱动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需要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转变教学模式,在教育实践当中利用新模式,并给予新模式高度关注。基于此,本文以基于任务驱动的小学信息课教学研究为题展开讨论。
关键词:任务驱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计算机知识愈发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学好简单的信息技术知识,已经成为了小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由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之中,小学教师必须以任务驱动法推动学生自主构建计算机理论。教师在教学时需以具体的任务为学生的学习主线,在任务当中考察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点,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之时掌握相关的知识,获得能力的提升,以此达到学习的目的。教学中,笔者以学生主体为原则、技术辅助为原则、分层教学为原则、进步发展为原则,推动任务驱动法教学在信息课堂的有效运用。
一、以学生主体为原则呈现趣味性任务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之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调查学生的兴趣爱好,并且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呈现趣味性的任务,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之下进行自主学习。另外,教师在教学时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保证任务能够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让学生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当中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情况去选择任务,以此教学能够让学生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并引领学生在头脑当中自主构建与认知水平一致的知识体系。
例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内容“认识键盘”时,本课意在引领学生区别键盘的不同区域,并且掌握键盘的主键盘,对字母和数字进行有效的输入,学会常用的控制键。首先,通过小位置任务的呈现让学生对彩色键盘分区图进行有效地分区,并且让学生通过已有的方法学会辨认键盘的不同区域,在此环节之中学生可以采用顺口溜、颜色划分以及指代划分等多种方式区分不同的键盘。其次,为了有效的引领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键盘输入键,教师可以有效的呈现键盘操作比赛,以游戏的方式趣味性的呈现任务。第一,可以从正确的操作知识入手,让学生比一比谁能够最放松、最自然、最端正地坐在键盘前;第二,教师再为每位同学发放一个数字或者字母符号的输入图,让学生结合输入图,逐步完成开机以及记事本打开、拼音编辑、字母编辑等多种任务。第三,教师可以以时间和分数作为评判标准,以此使学生在比赛之中完成任务,并且完成字母输入以及数字输入操作技能的掌握。在此环节中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创设体验快乐环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享自己所学内容。此任务以自由为基准,让学生自由发挥,每位学生需说出不同的内容才可获得分数,从而能够使学生通过回顾所学知识完成键盘基础知识的再次学习。
二、以技术辅助为原则呈现实效性任务
教师在教学之中还要有效地利用技术来辅助,让学生通过视频完成任务,从而让学生可以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与视频之间产生互动,进而完成任务。不仅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可以以互联网为依托搭建教学平台,推送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和教师的沟通之中高效地完成任务,从而减轻学生完成任务的难度,让学生在相关资源的引领之下高效地学习知识。并且,教师还可以有效地呈现平台,让学生在平台当中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学生有学习交流的空间,进而为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础。
例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内容“修饰图形”时,本课在于引领学生学会喷枪工具的使用方法,并且能够使用文字工具为图画添加文字,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首先,在呈现任务之前,教师可以有效地借助信息技术呈现视频,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当中初步了解喷枪工具,以此作为第一时效性任务。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图片的呈现,让学生在赏析图画的基础之上完成对比任务,即教师呈现快乐家园的美化图效果和美化后的效果,让学生观察比较这两幅图的不同之处,进而让学生认识喷枪工具和文字工具。随后,为了更好地引领学生在操作当中掌握两种工具的用法,教师可以通过视频的方式辅助学生完成相关任务,即让学生在视频的观看之下完成两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学习。教师可以呈现第一种工具使用的完整操作图形,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获得操作的要领,以此减轻学生操作过程当中的难度,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技能,从而让学生学会选择喷枪工具,并且选择适宜的颜色和合适的大小,随后再喷出不同的图形。
三、以分层教学为原则呈现针对性任务
驱动任务的分层化是指教师要本着学生技能的综合发展为原则,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全班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任务之中。首先,在教学时教师必须呈现有层次的作业任务,让学生独立地完成基础任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基础知识。其次,教师要安排报告型任务,即让学生在完成作业任务之中暴露出其学习上存在的问题,然后再引导学生基于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不同主题的任务。最后,在此环节中,教师还可以引领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完成任务,以提升学生的信息化综合素养。
例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小学苏科版信息技术内容“遨游因特网”时,首先在教学之初,教师可以呈现各种各样的浏览器让学生体验,以此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实际情况进行了解。随后,教师在以IE浏览器为基础点,为学生呈现层次化的任务。另外,教师要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呈现不同的任务,任务一:学生必须尝试学会打开和关闭IE浏览器;任务二:学生必须要了解IE浏览器的窗口组成;任务三:了解IE浏览器每个窗口的成分要素;任务四:知道IE浏览器不同工具栏的作用。这些任务的呈现是由简单到复杂,能力不足的学生都能解决1~2个任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不同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还可以以鼓励为基准,在学生完成不同任务后进行激励,以此鼓励学生探索更难的任务,如此既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又让学生产生了源源不断的求知欲。此外,在学生学会操作之后,教师还可以引入QQ浏览器、搜狐浏览器等多种浏览器,让学生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浏览器进行操作,以此拓展学生的软件,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四、以进步发展为原则呈现挑战性任务
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不仅可以为学生呈现理解任务,还可以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设置思维挑战任务,让学生在学习新知后,通过完成思维挑战性任务,帮助学生获得思维的发展。其次,教师还可以呈现拓展提升任务,通过任务测试和测试情况的呈现帮助学生在拓展环节学习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并且学会将信息技术相关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当中,以此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使学生在该任务的引领之下,实现信息技术内容的更深层次化,以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
例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内容“下载网页”时,通过浏览精美的网页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必须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呈现挑战性的任务。首先,当学生在访问网页,并且学会初步从网页当中获取基本信息后,教师便可呈现拓展性的任务,让学生想办法让网页保存下来,并且要求要以文件的形式保存。由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回顾旧知,让学生在回顾旧知的基准之上找准网页、点击复制、保存文件夹即可。其次,这时教师又可呈现任务,引领学生思考保存下载的浏览器如何打开,以此让学生找到保存和打开之间的联系。其三,教师还可以呈现带有图片的网页下载任务,从而让学生学会保存网页当中存在的图片,此环节可以让学生经过探究,学会Ctrl键、Shift键的用法。不仅如此,在最后环节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类型,选择鸟类网页以及其他网页进行浏览,并且进行下载,并将图文并茂的网页内容进行保存展示给他人看。以此教学既能够实现学生学习过程的系统化,还能够使学生能力获得发展。
五、以弥补不足为原则呈现评价性任务
在学生学习新知环节教师可以呈现课堂评价任务,并且在评价时将学生的行为和作品结合在一起,对学生学习的新知识进行综合性评价,从而让学生弥补学习新知的不足。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当学生完成学习后,教师还可以呈现多种类型的评价,即自主评价、互动评价、行为评价,以此让学生在完成评价任务的过程当中真正发现自己的不足。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内容“网络文明小公民”时,为引领学生了解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防治措施,形成安全上网、健康上网的意识,教师必须要关注学生的不足,并且借助评价活动推动学生发展。首先,教师在借助视频,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病毒和计算机病毒表现的任务时,可以插入评价性任务,让学生自己评价如何才能获得计算机病毒的要领,以此让学生在分析自己理解的基础之上暴露问题,从而为接下来任务的呈现打下基础。其次,在引领学生掌握新知之后,在巩固环节引领学生安装杀毒软件时,教师在教学时会让学生基于网络资源的引领,寻找计算机当中常用的杀毒软件,并试着进行安装,而在此环节之中,学生会存在安装不到位,安装过程当中附带病毒的现象。如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评价自己安装过程当中的不足与优点,让学生发现问题,并且优化自己的病毒软件安装过程,以此使学生获得发展。
简而言之,在任务驱动法引领之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师必须把握住任务的趣味性、实效性以及挑战性、评价性、针对性,使其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让学生能够在学习新知时感受到趣味挑战,在评价和针对性任务之中获得发展和进步,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不同任务的驱动之下完成信息化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吕素萍.基于任务驱动的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应用[J].小学生(中旬刊),2020(04):94.
[2]乔家蕾.基于任务驱动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研究[J].小学生(中旬刊),2017(12):79.
[3]黄德坤.任务驱动,自主学习——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2006(Z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