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师发展>>自我成长>>论文案例>>文章内容

基于魏村地方资源培育“三元”品格的实践探索
发布时间:2023-01-03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曹乃娟

基于魏村地方资源培育三元品格的实践探索

                    常州市新北区魏村中心小学  黄华萍

 要:优秀的地域文化,为核心素养提升、关键品格锤炼提供了有力支撑。学校立足时代育人背景,科学分析已有基础,根植于魏村大地优秀区域文化,提出培育学生的“爱国、勤劳、创新”三元品格,并沿着“以形化人:打造育境场;以课育人:构建课程谱;以行树人:共绘同心圆;以合培人:联结共育网;以评励人:创设新体系”路径推进,构建育人场域,培育一群具有爱国心、勤劳品、创新力的魏小少年。旨在立足农村学校基础探索育人新平台、注重多元路径实施引发育人新体验、融合区域文化背景构建育人新范式。

关键词:优秀地域文化、品格培塑、育人新范式

一、项目建设时代背景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系列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基础工程,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魏村中心小学以地域资源依托,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培养具有“爱国、勤劳、创新”品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新时代好少年。

2.传承地域优秀历史文化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德育课程不仅只是在课堂上完成,地域资源和优秀传统文化,为德育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了资源保障,是提高学校德育时效的强力的本土支撑。将魏村地区的优质资源充分调动起来,打造一公里课程群,让学生置身其中,倾听历史诉说,感受榜样召唤,传承地域优秀历史文化,进而真正实现涵育学生品格。

3.满足少年儿童成长需求

广阔的地域文化资源具有亲历性、具体化、实践性、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它以学生的生活为起点,由近及远,内容设计广泛,通过主题化、系列化活动的开展,能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学生通过参观、寻访、体验、实践等丰富多样形式,建立起个人、家庭、社会之间联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知、情、意、行得到全面发展,综合素养得到真正提升。

4.凸显德育活动育人价值

  学校的德育活动能立足魏村地域资源,常态化开展,也深受学生喜爱,起到了较好的育人效果。但在活动的体系化、特色化、普及性上尚且不足。因此,学校需要整体架构,顶层设计,开展具有乡土气息的教育活动,体现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提高德育活动的育人品质和效果,彰显学校德育特色和文化特色。 

二、项目建设已有基础

1.文化蕴力,追求明晰

魏村中心小学位于长江之滨,德胜河畔悠悠长江水孕育了百年魏小“润泽”文化。多年来,学校坚持“教育就是服务”的思想,秉承“心静行远”的校训,积极践行“开启智慧,润泽生命”的办学理念,大力发展书法、航模、建模、棋类、足球等特色项目,学校“润泽”文化渐入人心,特色发展成效明显,得到了师生、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同。

2.环境给力,资源丰富

魏村大地绽放物产的芬芳,闪耀人文的光彩。“魏村老街、渡江桥、古闸、江心洲、常州港口、魏村眼镜市场、红帆文化广场、渡江1号馆、魏民书苑”如明珠散落,熠熠生辉。这些全国、全省知名地方资源,蕴含着生活之美、人文之养、科技之真、文化之韵,为学生品格培塑提供了保障。

3.德育接力,实践探索

学校尊重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关注生命、育人为先。基于魏村丰厚的地域资源和人文历史,成立了魏小红领巾“江韵”社团,开展了系列化寻访、体验活动如:参观魏村老街、走访眼镜市场、包粽子做香囊、祭扫革命烈士墓等,员们在优秀地域文化的浸润和传承中获得生命的滋养,不断拔节生长。

4.规划助力,区域调整

魏村自古以来就是经济重镇、文化古镇,适逢常州行政区划调整,魏村升级为街道,加上长江大开发、大保护行动,作为魏村地区的核心校,这将会给学校发展带来更多的优质资源,也为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关键品格锤炼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项目建设主要内容

(一)概念界定

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基础,根植于魏村大地优秀区域文化,我们提出培育学生的三大品格:

 爱国        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

三元     勤劳        勤劳动、勤学习、勤实践

       创新        善思考、善动手、善创造

爱国:是人们对自己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要是爱国。一方水土养我们一方人,爱国从爱家乡做起。我们将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让学生走进家乡的一场一馆,了解家乡的一草一木,研究家乡的一人一事,体悟家乡的一情一景,让儿童能为自己生在魏村、长在江边而倍感自豪,进而激发爱家乡、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勤劳:勤劳就是辛勤劳动,努力生产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幸福的生活是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来的。通过给儿童搭建课程框架、构筑多元实践平台,打通学校、家庭、社会融通的瓶颈,让儿童勤学习、勤劳动、勤实践,在真切的体验中获得成长。              

创新:创新是民族的不竭动力。创新意识要从小培养。我们将通过学校课程的渗透、家庭环境的营造、社会时空的打开,给儿童宽松、自主、自由的创新空间,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通过“三爱、三勤、三善”,构筑品格体系。立足魏村,把地域资源和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课程来开发,时间上拓展、空间上延伸,载体上迭代构筑发展的同心圆、能力的提升圈、品格的涵育场,培养具有爱国勤劳创新品格魏小少年。

(二)建设目标

1.营造一个品格培塑的良好环境

整体设计打造系列特色场馆和实践基地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丰富的物型场域营造品格培塑良好育人环境。

2.探索一条品格培塑的实施路径

“德育实施课程化,学生活动序列化”为导向,以“研魏之旅”特色文化项目充分开展为核心形成“家、校、社”一体化工作机制,创新开展系列活动,助力学生成长。

3.研发一组品格培塑的评价方案

明晰评价目标,丰富魏小少年的评价内容,本项目主要采用叙事评价方式,记录魏小少年的成长历程,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培育具有爱国、勤劳、创新”特质的魏小少年

通过项目建设,促进学生爱国勤劳创新”等核心品格的养成和提升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

(三)推进路径

1.以形化人:打造育境场  

融合区域文化,建设立体化的物型空间,营造全域育人的良好风尚与氛围。

校内主题场馆在学校内自强楼四楼建设“寻魏馆”,用图片、实物等形式展示魏村的历史、人物、经济、文化、特产、工艺等,在总务处北侧的花坛改造植魏,进行农作物的栽种培植,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作能力。在操场围墙边建设传统文化长廊“品魏廊”,布置有关魏村的民风习俗、长江的诗词歌赋,还有人物传记等。一园、一廊、一馆集参观、体验、实践、传承一体为课程创生服务,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设富有生命力的环境。同时向社会开放,让他们成为全方位的磁性育人场所,成为魏村地域文化资源展示的重要窗口。

校外课程基地。开发融合学校周边特有资源,包括魏村老街、江心洲、古闸、以及刚刚建成的红帆文化广场、渡江1号馆打造“1+N”校外实践基地,构筑“校内校外”整合融通的学习场域,延展儿童学生生活、体验实践空间。

教室文化建设。学生围绕区域优秀文化开展项目式学习研究,通过图片、文字、实物等形式将探究成果进行班级文化布置,形成浓郁的区域文化班级意蕴。                            

2.以课育人:构建课程谱

    1)架构一个德育体系

图片1.png 

   构建魏小德育课程体系,通过国家学科课程进行渗透,通过魏+校本课程进行专门培育,通过社团活动、仪式活动、节日活动、特色活动进行品格锤炼,从而将三元品格培育真正落地生根。

2)开发一门特色课程

其中,学校将重点组织骨干教师编写魏小“Wei+ ”校本课程,分为Wei+ .课程、Wei+ .魏”课程、Wei+ .伟”课程三个篇章,课程侧重了解江鲜特色,品味传统美食。“魏”课程追溯魏村历史人文、风土人情,民间工艺等,“伟”课程则从伟大的人、伟大的产业、伟大的建设三个方面展开。分篇章,分年段确立学习目标,精选序列化的内容,有层次的推进,分阶段的达成,真正让研魏之旅成体系,从而满足学生对个性化、高质量、有品味的课程需求,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践行学校立德育人的宗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新时代的好少年。目前学校已经完成了1-6年级上册教材编写。

图片2.png 

 

 

 

 

 

 

 

3.以行树人:共绘同心圆

围绕“三元”品格提升,通过社团活动重点打造,仪式活动隆重举行,节日活动全面铺开,研魏之旅特色活动开展,共同构筑发展的同心圆。其中,重点打造研魏之旅特色活动。

图片3.png 

1成立“研魏之旅”旅行社,健全组织机构

启动“研魏之旅”品格培塑项目,发布招募令,推举社长和社员,建立研魏旅行社组织架构。以大队长和大队委主要负责,所有学生参与,每个部门招募部分学生代表作为执行部长。 

图片4.png 

2绘制“研魏之旅”路线图,构建内容体系

以魏村丰厚的地域资源和人文历史为蓝图,构建了“寻魏、品味、承伟”三大站点,“地域资源、人文历史、风土人情、江鲜美食、红色基因、辉煌成就”七大板块,“江鲜特色馆、传统美食坊”等二十多个小景点,构建学生研魏之旅的活动体系。同时建构工作机制(旅行驿站)、活动形式(旅游攻略)、评价方式(旅行清单),构建研魏之旅育人模型结构图。

 

3打卡““研魏之旅”美景点,开展实践活动

围绕魏村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涵育学生关键品格。

图片7.png 

品味——了解水产美食感受饮食文化的地域特色

了解长江水产。说起长江水产,可谓数不胜数:刀鱼“长江第一鲜”、鲥鱼也是顶级的美味,“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河豚以其肉质洁白如玉、鲜美无比而天下皆知,还有长江鲶鱼、野生甲鱼等。丰富的水产资源,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在老师的带领下了解长江三鲜的基本常识,感受长江水域的特产,走进水产基地看长江河豚的人工养殖解河豚的洗杀、烹饪工序,品尝养殖河豚的美味,同时感受保护长江一份神圣责任感。

学做传统美食。魏村地区的传统美食糕点,不胜枚举有:青团、月亮饼、糯米团、乌缸豆饼、糕盒撒糕、韭菜摊饼……,通过品尝、制作等动,可以使学生充分体验传统习俗,领略当地鲜明的美食文化。例如:当地的麻糕是名副其实的“清宫美点”,依托百年老字号,开展做麻糕、尝麻糕、卖麻糕活动,学习麻糕师傅坚韧不拔的精神,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

寻魏——开展寻访活动,触摸地域文化的灿烂光华

地方资源承载着所属地域优秀、厚重的历史文化是学生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真正落地的有效载体,是最具优质文化基因的土壤。

“寻根”微行动的方式开展项目化学习围绕魏村地域资源、人文历史、风土人情、艺术文化根据各个年龄段学生认知规律和已有知识水平,精心设计主题性、渐进式、项目化的微行动学习方案,并建构相应的学习指南和活动要求,引领项目化学习纵深开展。如在“老街艺术文化”主题系列微行动中,一到六年级分别设计了听一段老街文化奇闻轶事、说一段老街文化童谣俚语、阅读一篇老街文化经典诗文、赏析一幅老街文化书画作品、走访一位当代老街文化名人等项目化学习任务。基于任务情境的项目化学习,学习者与任务学习同伴,通过主题活动整合、学科知识整合、学习空间整合、学习者资源整合,在真实的学习场域让学习真正发生。

承伟——弘扬先烈品质,传承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伟大人物我传颂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魏村大地涌现出了一大批为了人民幸福生活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英烈如:秦长贵、老寄娘……离学校500多米就是纪念渡江战役胜利的红帆广场,从学校步行2公里就可以到魏村西乐陵园先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学校将依托资源,开展祭扫革命烈士墓、传颂江革命英雄事迹的实践活动。队员们在活动中瞻仰烈士纪念碑,聆听烈士的英勇事迹,缅怀革命先烈,追念革命烈士的高贵品质传颂革命英雄事迹故事演讲比赛中,继承发扬先烈遗志,传承民族精神,弘扬爱国情怀,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伟大产业我参与

魏村的眼镜市场闻名遐迩,魏村人制作、经营眼镜,有据可考的历史,就有约百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拍照时戴的墨镜就出自魏村眼镜工匠林先启师父之手。

根据这一丰厚的地域资源,设计“我为魏村眼镜代言”微行动项目化学习一年级“现场参观识眼镜”;二年级开展“五花八门秀眼镜”的手工制作活动,并走上T台秀一秀;三年级学生“寻根溯源话眼镜”项目化学习,从魏村眼镜的起源、历史与传承开展探究,撰写研究性报告;四年级学生艺术赏析品眼镜项目化学习,从魏村眼镜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社会影响等进行挖掘,制作文化宣传短视频;五年级学生围绕运筹帷幄卖眼镜项目化学习,从眼镜市场、受众人群、成本投入等分析入手,撰写营销策略企划书;六年级学生巧手工匠制眼镜项目化学习,则通过亲身实践,了解眼镜制作方法,学习制作工艺,感受工匠精神,撰写工艺制作指南。

伟大建设我见证

常州港通用码头全长527米,水深10.5米,有万吨级泊位3个,最大可停靠7万吨级船舶,设计年吞吐量135万吨。配备林德公司装卸机械、梅特勒-托利多电子汽车衡、奇利公司集装箱升降操作平台、装备先进的电脑网络系统等,可满足客户“快速、安全、方便、通关”的要求。

常泰长江大桥是长江上首座集高速公路、城际铁路、一级公路三位一体的过江通道,主航道桥采用双层斜拉桥方式。于201919日开工,工期预计为5年半,目前正在建设之中。组织队员去参观、考察,可以感受水运交通的便捷,体会科技的日新月异,祖国繁荣昌盛。

④乐为——设立公益岗位,增强领巾队员的使命担当

结合着上述这些活动,学校将进一步设立公益小岗位如:老街小导游、渡江1号馆宣讲员、眼镜店导购员、麻糕铺小能手、常州港小小搬运家等,促使队员在岗位中得到锻炼,在体验中提升综合能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我们将沿着“志愿精神我知道”、“志愿团队我筹建”、“志愿岗位我来选”、“志愿成长我最棒”的路径设计志愿服务活动,从而更好地锤炼学生品格,达到“锻炼自己、惠及他人、回馈社会”的三维目标,在乐为中,增强领巾队员的使命担当。

4.以合培人:联结共育网

1)联动社会资源

走进德育基地:利用社会实践、主题活动、参观学习等形式走进校外活动德育基地,联合社区、企业、政务部门等丰富实践活动资源,依托魏村、临江长江三个社区共建地方文化传承馆、长江保护志愿站、实践创新劳动坊”,有效拓展地域文化资源课程学习空间。

邀请文化专家:邀请魏村本地文化研究专家、魏村非遗传承人、活动基地工作人员、老魏村人走进课堂,建设“润泽讲坛”之专家讲坛,以论坛、访谈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形成全员参与和整体互动的氛围。

(2)融合家庭资源

开展亲子活动:家长利用节假日带领学生在魏村边走边学,置身于学习对象中,感受历史沧桑、体验周边环境,在行走中通过交流探讨感受城镇风貌、感悟文化内涵,让行走的经历成为亲子关系中独特的体验,家校合力共促学生品格提升。

开设家长讲坛:科学利用家长的资源,形成家长资源库,建设“润泽讲坛”之家长讲坛,内容涉及在地传统文化、艺术审美、智慧科技、生活实践、职业体验、生命教育等领域,完善在地文化课程建设,不断衍生更新德育内容。

3)共享网络资源

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魏浦风情”地域文化资源库作为资源共享平台。

成果分享平台:建设“研魏之旅”学生成果展示专栏作为成果分享平台。如制作电子手账、设计文化产品、开发电子导游、设想规划魏村未来等。

微信公众平台:建设微信公众平台,开辟专栏,进行研魏之旅系列活动的宣传,扩大活动影响力。

5.以评励人:创设新体系

以研魏之旅为载体,通过系列活动锤炼学生关键品格。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有效性,我们创新评价方式,构建了“重体验、重过程、重激励”的多元评价体系              

一是“微行动”通行证学校根据研魏之旅课程设计相应的微行动学习单,并提出具体学习指南和活动评价要求。每完成一个行动就在上面盖一个笑脸章

二是“旅行册”成长档。学校精心设计:魏小少年旅行记。把学生活动过程中的精彩瞬间、心得感悟,以成长档案袋的形式保存下来,记录魏小少年成长轨迹,留下生命的印痕。

三是“研魏节”展示周。学校把国庆长假后的一周设为一年一度的研魏之旅文化周。文化周期间,举行学生、教师、家庭研魏之旅成果发布会。学生分享研魏之旅项目学习研究报告,汇报阶段研究成果。教师分享研魏之旅教学叙事、展示优秀课例。家庭则分享支持参与研魏之旅的心得体会。活动周结束评选“研魏之旅小小旅行家”“研魏之旅最美家庭”“研魏之旅课程优秀导师”

四、项目建设预期成果

1.学生在素质、品格上得到发展,凸显“爱国、勤劳、创新”特质。

2.教师团队和德育团队不断生成,教师课程实施能力得到提升。

3.研魏之旅校本课程教材、研魏之旅学生成长旅行册、研魏之旅文化宣传片。

4.与地域文化融合的校园物型空间打造,彰显出学校文化特色。

5.构建新的资源平台、形成新的育人路径和实施范式,在相关学校可推广。

五、项目建设创新之处

1.立足农村学校基础探索育人新平台

立足学校基础寻找身边资源,构建以文化人的新资源平台,进一步优化资源育人模式,发挥资源育人功能,让孩子体验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建立国家和民族的责任。

2.注重多元路径实施引发育人新体验

研魏之旅内容体系的构建,是对原有德育内容的有效延展,系列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实践体验的多种途径,学生活动将呈现丰富而多元的新样态。学生在各种体验中,在与人交往中,在日常行为中引发新的体验,不断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构建社会与时代所希望他们拥有的爱国情怀、民族精神、集体意识创新精神等。

3.融合区域文化背景构建育人新范式

“研魏之旅”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多方配合,美育教育、劳动教育都将融合其中,同时也需要家庭、社会、社区的多方联动,打通校内校外的教育壁垒,形成“家、校、社”一体化工作机制,从而构建区域文化育人的新范式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日访问量统计  |  总访问量统计  
    Copyright? 2016-2018 常州市新北区魏村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春江镇魏村街道向阳路9号   苏ICP备10201501号-2 联系我们:kad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