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实验创新设计的有效策略
摘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助力器和动力,是学生学习高效化的关键所在,由此小学科学教师必须要注重趣味性与科学实验的融合。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各种趣味性的方式开展科学实验活动,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科学知识带来的乐趣,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本文对小学科学课堂实验创新设计策略进行探析。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创新
趣味性教学法是新课程背景下一种高效、有用的教学方法,它能够使学生愉快地参与到学习之中,并且激发学生学习的潜在动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已获得了广大教师的认可。小学科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课程,对于学生而言至关重要,如此小学科学教师必须以教学实际出发,致力于打造积极、活跃的小学科学课堂,促进学生学习过程高效化,不断地使学生的学习走向深层次化,以此教学才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并且获得发展。
一、立足学生,驱动激趣
教师在开展小学科学活动时,必须从学生角度出发,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科学课堂,以此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探索中去。首先,教师可以有效地借助生活驱动激趣,让学生在产生共鸣的情况下参与到知识探索之中。其次,教师还可以有效地通过悬念的设置驱动激趣,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产生求知欲。小学科学是一门探究性质的自然科学,很多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都非常地陌生,所以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使他们投入探究之中,以此锻炼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升。
例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苏科版小学科学内容“物质在变化”时,在带领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操作之时,为更好地驱动学生产生兴趣,教师必须要立足于学生,并且分析现阶段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此着重展开策略,以驱动学生产生学习兴趣。鉴于小现阶段的小学生思维停留在直观思维层面,并喜爱直观形象的事物,所以教师可以通过铁钉生锈、变色花、蜡烛的变化等各种生活现象,询问学生:从这些变化当中你能够发现什么神奇的事物,以此驱动学生对科学问题产生兴趣。随后,教师便可引出科学实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探索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的科学知识是什么,以此为学生高效参与科学实验打下基础。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呈现洗衣服的学问,即教师呈现一种污染物,并相应地呈现能够将此污染物清洗掉的洗涤剂,以此激发学生求知欲望。随后,教师再带领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科学实验,以探究哪些污染物要用哪些洗涤剂清洗,以此使学生在高度兴趣的激发之下产生对科学问题的关注,并且愿意参与科学实验之中探究真相。
二、运用方法,巧妙激趣
在科学实验教学之时,教师事先都会准备好实验器材和材料,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通常会通过实验方法的传导,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完成实验,以此教学无疑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减弱。由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有必要采用一些不同的方法。首先,在准备阶段,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亲自参与到实验的准备当中去,以此提升学生的实验兴趣。最后,在实验设计环节,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商量,共同提出比较理想的方案,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浓烈。
例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苏科版小学科学内容“馒头发霉了”时,本课为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内容,教材当中涉及到的现象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由此教师可以运用方法,让学生自己对馒头发霉产生探究兴趣,以此让学生走进,并且了解霉菌家族。首先,在准备阶段,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思考,生活当中有哪些发霉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发霉的情况,以此让学生初步提出关于本课实验的假设。其次,教师还可以与学生一起设计实验环节,在设计时教师为保证学生的浓烈兴趣,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现霉的图片和视频,以此让学生了解霉的颜色、种类、形状。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霉的小故事,为学生呈现感性材料,让学生结合感性材料进行交流,并且提出此次实验设计的整体程序。随后,针对学生设计的程序,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真正实现尊重学生,即当学生认为霉产生的条件和因素是单因素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是否还存在有其他因素呢,并且让学生组合各因素,让各因素搭配作为实验条件进行操作。以此设计实验能让实验过程更加丰富化,也能让学生在提出假设、设计程序的过程当中产生验证的兴趣。
三、创设情境,探索激趣
良好的实验情境是学生产生兴趣的直接推动力。首先,教师可以借助实验器材营造舒适的实验环境,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不断地探索,不断地产生求知的欲望,以此推动学生理性认识的发展,使学生在操作过程当中获得理性思维。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状况,为学生创设适宜的生活情境,以此让学生基于生活情境完成问题的解答,进而获得实验效果的提升。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苏科版小学科学内容“测量物体的温度”时,首先,在进行实验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探索情境,让学生想一想温度的变化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进行测量,以此活跃学生思维,让学生学会用感觉器官判断温度变化,并且能够借助温度计对变化温度进行测量,以此引出此次实验操作的主体,即引领学生运用温度计了解温度、认识刻度,并且学会温度的读法和写法。其次,教师可呈现实验器材杯子、温度表、水槽、热水盆以营造和谐的环境,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器材进行初步操作,进而让学生在试错的过程当中获得正确的操作方法。其三,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原本枯燥无味的实验操作程序变得趣味化,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呈现实验操作视频,让学生在视频的引领之下自己总结操作程序,以此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操作程序。随后,教师再借助问题,询问学生这些操作程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性,从而让学生在讨论情境之中获得实验操作的正确步骤,并且愿意去验证。最后,教师可呈现生活情境:小明帮妈妈打水,他知道妈妈想要的水温,如此需要你们帮助小明测一测,盆中的水温是否是妈妈想要的水温,从而让学生通过生活问题的解决来融入科学实验之中,进而使其知道科学实验与生活的连接性。
四、模仿示范,渐进激趣
对于小学生而言,极少有时间能够完整地完成科学实验的操作,由此他们在操作过程当中通常会存在操作不熟练、操作不科学的现象,有时还会出现操作困难的现象,面对此种状况教师必须要做好示范作用,通过指导与自主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逐步了解实验的操作程序。在引导过程当中,教师要保证实验操作程序的简单化,以此才能让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获得正确的操作。其次,教师在示范过程当中,要保证循序渐进,以此逐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此才能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使学生获得信息,并且获得成长。
例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苏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内容“照镜子”时,在带领学生进行小学科学实验之前,教师必须要让学生了解到镜子的危害性,即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呈现镜子破碎带来的各种现象,以此让学生在操作过程当中以正确的姿势进行操作。同时,教师在叮嘱学生的过程当中,也应该配上实际的操作,即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教师在针对学生操作不当的地方进行修正。其次,本文通过三个环节让学生明白镜子的作用,并且学会制作万花筒和潜望镜。第一环节是让学生对照一面镜子,比一比镜子当中的样子与生活样子的差异性;第二环节是让学生通过照两面镜子,并且改变镜子的角度,让学生观察镜中物体的变化;环节三,教师通过让学生照多面镜子,玩目光接力打靶实验,从而让学生知道目光怎样汇聚到一个中心点,进而为学生制作万花筒和潜望镜打下基础。但每一个操作环节之中,教师就都需事先做好示范,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要领,并且体会到操作的快乐。
五、及时评价,反馈激趣
评价是获得学生参与反馈,并且了解教学方法有效性的主要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要注重课堂的及时反馈,评价学生接受程度。除此之外,教师在课堂之中还要通过多种手段创造多次反馈,以此更好、更科学地评价学生。教师在获得反馈时针对的对象要为全班学生,以此才能使教学真正公平化。最后,教师要有效地利用反馈,通过反馈教师要肯定学生的参与态度,并且对学生存在的不足进行纠正,如此才能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参与效率和促进学生发展。
例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苏科版小学科学内容“测量呼吸和心跳”时,本课在于让学生对呼吸心跳问题进行关注,并且通过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完成科学实验探究过程。为了及时获得学生的反馈教师需在时间维度上做四次以上的评价,以了解学生的反馈。另外,为了保证反馈的有效性,教师要保证反馈之间具有连接性,并且层次走向深层次化。首先,在实验准备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对于呼吸和心跳次数,测量方法的了解做初步反馈,以了解学生是否会测量心跳和呼吸,从而为科学实验的操作难度提供依据。其次,在实验操作之中,教师可以以学生的操作流畅度以及测量正确与否做第二次反馈。其三,在数据整理环节,教师可以以学生数据的记录和分析做第三次反馈。其四,在学生完成科学实验后,做科学结论之时,教师可以做第四次反馈,以了解学生是否掌握脉搏心跳的测量。最后,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反馈,创设相互测量环节,以此为巩固学生技能,推动学生成长服务。
简而言之,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让学生能够融入科学实验之中进行探索,以发挥学生自己的潜能。但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科学实验的实验操作训练,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操作能力标准化、科学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树立学生科学的态度,让学生在科学实验之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涂玉国.小学科学课堂实验教学的探究[J].华夏教师,2020(11):76-77.
[2]施中华.创造性地开展小学科学课堂实验活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2):83.
[3]钟天文.小学科学实验高效课堂的构建[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3):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