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师发展>>自我成长>>论文案例>>文章内容

思维导图在写景课文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以部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为例
发布时间:2023-01-03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曹乃娟

思维导图在写景课文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以部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为例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魏村中心小学  殷蓉艳

   摘  要:写景课文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内容感知与理解的层面上,作为语文学习还需要穿越现象看本质,在理解内容的同时还需要洞察作者是如何写的,为学生搭建有效地训练平台助力。借助《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探究“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写景课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特点与教学策略。

   关键词:写景课文  思维导图  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写景类的文章非常常见,也是教材内容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这些课文有的描绘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有的抒写家乡独特风景,有的具写了某些特定事物。这类文章总是给人以美的享受:有的美在语言、有的美在意境、也有的美在结构。学生在学习这样的文章时一方面可以开阔自己的人文视野,另一方面也能提升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对审美情操的陶冶,因此,我们要在阅读教学中重视这类课文。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不仅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要指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能够培养学生具备适应生活需要的阅读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更注重阅读方法的传授,帮助学生独立自主阅读文章。而在实际教学课堂中,对于写景类课文的教学,教师们大多沿袭传统的教学思路,从课文内容入手,通过讲授,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感悟传递给学生。这样便导致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缺乏自己对课文内容的个性化理解。

因此,笔者在教授部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的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尝试融入思维导图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思考和发现。

一、思维导图与写景课文的文体特点

思维导图,通常也被称为心智图或脑图,能够将发散思维进行有效、有序表达。它的本质是一种思维工具,最早由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托尼·巴赞提出。随着时代的发展,思维导图越来越被教育界广泛接受和使用。

思维导图以图文结合形式呈现,通过相互隶属的层级图把各层级的主题表现出来,让人通过图像、颜色等与主题关键词建立记忆联系。思维导图能够很好地契合人的记忆规律,将零碎散落的知识点转化成一张层级鲜明、简洁明了的“知识网”,使人更容易学习和记忆。

就记忆而言,人们对获得内容的印象越深刻,记忆效果就越好。而多种感官的配合使用能够很好地增加记忆的深度。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也是学生消化吸收再输出的过程。因此学生不仅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更要做到脑到和手到。在思维导图的反复训练中,学生便会掌握规律,即便没有老师指导,也能进行独立的阅读学习和分析。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写景文章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学习写景类文章,首先要弄清楚写了什么景,按什么顺序写作,不同的景各有哪些特点。当学生掌握了思维导图的绘制规律,这些问题便都能迎刃而解。

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中思维导图的教学实践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文章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文,作者按照四季变换的顺序,向我们介绍了位于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热切地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深深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文一共六个自然段,总分总的结构脉络十分清晰。第一自然段总写,概括了小兴安岭树多的特点,是一片“绿色的海洋”,第二到五自然段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具体描绘了小兴安岭:春天里树木抽出枝条、长出嫩叶,小溪的溪水由雪水汇成、淙淙流着、涨满春水,小鹿在溪边散步、附身喝水、欣赏影子;夏天的树木葱葱茏茏、密密层层,浓雾是乳白的、阳光是金色的、天空是蓝蓝的,野花是各色各样的;秋天树叶变黄了,落叶飞舞,小兴安岭为我们先处理山葡萄、木耳、榛子等特产;冬天的树上堆积着厚厚的白雪,北风呼啸,动物们有的冬眠了,有的依然活跃在雪地里。第六自然段总结,作者用美丽的大花园和巨大的宝库比喻小兴安岭景美物丰,表达了浓浓的热爱之情。这篇课文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笔者在教学春天和夏天的小兴安岭时,借助思维导图的方式让同学们去找关键词来理解景物的特点,在教学设计上,以春天的教学为主,让孩子们在读、找关键词、画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感悟春天的生机勃勃。以下是笔者设计的春天景物特点的思维导图教学片段:

1. 春天来了,我们会在小兴安岭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色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一起去找一找吧!

2. 这些景物有哪些特别之处呢?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描写树木的句子。其他同学边听边划出树木变化的词语。

3. 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此时的小溪也充满活力哦!你来读。其他同学拿出笔,圈画出小溪变化的关键词。

4. 这么美丽的小溪,把小鹿也吸引来了。他们在干什么呢?女生一起美美地读一读,男生找一找关键词。

5. 同学们,刚才,我们在春天的小兴安岭发现了树木、小溪、小鹿这三种景物。又分别从描写这三种景物的句子中抓取关键字词,来感受到他们的特点,树木——抽出枝条、长出嫩叶;小溪——雪水汇成、淙淙流着、涨满春水;小鹿——溪边散步、俯身喝水、欣赏影子。看,这样我们就完成了一幅图,它的绘制过程也是我们一边阅读一边思考的过程。这样的图形就是思维导图。通过思维导图,我们很快就理清文章脉络,同时对文章内容也能快速地理解和记忆。

6. 让我们借助思维导图,一起来说一说小兴安岭春天的美景吧!

7. 作者运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把所有的事物都写活了,让我们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勃勃。

在这个片段的教学中,通过读课文、找关键词、品悟关键词、再读课文、结合思维导图复述课文的形式带着同学们认识思维导图,感知思维导图的用处,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紧接着夏天景色描写的段落学习中,笔者引导学生根据以上所学自主学习,同样按照读课文、找关键词、画思维导图的路径,在小组讨论之后,共同绘制思维导图。

与春天的思维导图相似,共分三个层级,中心主题是夏天,四个分支代表夏天小兴安岭的典型景色,第三层级是每种景色的特点。在经过前一阶段学习之后,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就会反复去揣摩每个句子,尽力找准关键词。

随后,笔者安排了学生交流,从学生的交流中能够很容易发现他们对文章理解的疏漏和困惑之处,此时再集中精力讲解体悟,可以让学生理解得更透彻。

三、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应用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理快速清文章脉络,同时对于文章内容也更容易组织和分析,对文章主题也能更有正对性地把握。在小学阶段,思辨阅读对于小学生学习十分重要和必要,而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让学生的思辨思维“看得见”,帮助学生对知识体系进行重构,对思维框架进行重建,同时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学习。

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引入适当的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创新,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传统的的写景课文教学中,教师更加偏重感性的感知和体悟,而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写景课文的阅读教学,使学生在感性的体悟中又增添了一份理性的梳理,让学生牢牢抓住的学习的主动权。他们将获得更充分的想和做的时间与机会,从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探究。如此,教师和学生都更容易在学习中找到规律,教师得以轻松地教,学生得以有效地学


[1]高建华.论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文学教育:下,2016(3):52.

[2]樊金梅.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7(5):67.

[3]钟桂芳.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6(13):72-75.

[4] 周言清.思维导图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广西教育,2017.6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日访问量统计  |  总访问量统计  
    Copyright? 2016-2018 常州市新北区魏村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春江镇魏村街道向阳路9号   苏ICP备10201501号-2 联系我们:kad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