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美术社团建设的实践研究
单位:常州市新北区魏村中心小学 邮编:213000 姓名:张婧扬
摘 要:本文以小学美术社团教学实际为案例,对三年的社团活动进行了总结与分析。教师开展了三次不同主题的社团活动,从国画课程、禅绕画课程和衍纸课程中寻找成功的经验和不足的原因,通过对学生过程性的表现和最终作品的呈现效果,反思在社团教学中的得与失。
关键词:社团教学 总结 分析
一、现状分析
组织社团活动是小学美术课外拓展活动的主要方式,学校的社团活动是以学生自愿为前提,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的群众性文化艺体类团体,社团成员往往选择的都是爱好相似的学生,他们可以在活动中相互切磋技艺,增进友谊,共同进步。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除了平时的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参加社团活动也尤为重要。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小天使,有自己擅长的一项,比如有些孩子文化课比较薄弱,但他可能在艺术上很有天赋,有些孩子平时活泼好动,甚至会不遵守课堂常规,但也许他思维敏捷,创造力强。作为教师不是要压制他们的天性,像工厂流水线作业一样,把他们都培养成一模一样的机器人,而是要付出耐心与爱心,因材施教,深入挖掘他们的潜能,发挥他们的长处,给他们展示才能的平台,让他们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发光发亮。
二、社团开设情况分析
我们的学校地处农村,据了解,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占据了全校的大多数。这也导致了大部分孩子的绘画基本功、创新思维、构图能力等美术素养都非常薄弱,由于一些家庭原因,很多家长的教育理念还停留在只要文化课学得好,其他学科不重要的观点上。因此想要在有限的课堂上全面提升他们的美术综合能力还远远不够,所以针对一些对美术格外感兴趣的同学,我们开展了绘画社团,并鼓励动员他们积极参加。
促进学生发展是我们开展活动的主要目的,为了吸引学生兴趣,培养学生造型创新等能力,几年来,我开设不同主题的社团活动,并取得了不一样的效果,以下是几则案例分析。
(一)案例介绍
案例一:
根据学校规定,第一年的社团我们招收了四年级的学生,并开设了国画班。在开设前期,我做足了功课,并了解到由于一些原因,学生对国画的掌握程度并不理想,甚至有大部分孩子到了四年级还没有接触过水墨课程。虽然学生的国画基础差,但他们热情高涨,对传统国画有非常浓厚的兴趣。不过只要学习兴趣高,其他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基于实际学情,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开班了。
国画和其他画种还是有着很明显的区别,工具和材料就完全不一样。第一节课我就向学生展示了国画所用的绘画工具和纸张的选择,并让学生感受狼毫、羊毫、兼毫、鼠尾等不同毛笔的软硬程度,生宣、熟宣、夹宣、元书纸、皮纸等不同纸张的纹理效果。课堂上以体验为主,教师适当讲解后,学生自行体验干湿浓淡不同墨色在不同纸材上的产生的丰富变化,感受不同的笔墨趣味。
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学龄中段,思维尤其活跃,逻辑思维也渐渐开始发展,已经具备了简单的动手能力和模仿能力,并且他们有着极强的学习积极性。仅仅通过第一节课的练习体验,他们的学习兴趣格外高涨,甚至有些孩子表示不愿意下课,要跟着我继续练习。在之后的社团活动中,我将课堂留给学生,示范技巧后,留给学生大量自主探究和实践的时间,让学生随意发挥自己的水墨作品,展现童趣。
经过一学年的社团练习,学生从一开始的国画小白,变成也能画画山水小品的小画家了,社团作品尽管还很稚嫩,不过也是他们这一年来的劳动成果,相较之前他们的状态,各方面的美术素养也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案例二:
第二年在社团开展前,我们针对招收的三年级学生做了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孩子对禅绕画很感兴趣,于是第二年我开设了线描画社团,主要进行禅绕画创作。
用线来画画是儿童与生俱来的才能,只要把笔尖在纸上移动,点就会变成线,再变成形,这种方法不用老师教孩子就会。而禅绕画的创作轻松有趣,简单易学。材料仅需一支笔一张纸即可,简单易购的材料对于学生来说也非常的方便。带上纸笔就可以随时随地地尽情缠绕,学生在创作时,还可以舒缓压力,就像是让自己的大脑做一次瑜伽,让手中的线条缠绕,将自己的脑海放空,进入冥想状态,从而达到深度的专注。通过禅绕画的练习不仅可以让学生的手部力量得到增强,他们对任何事的专注度也会得到培养。
禅绕画的内容形式丰富多样,题材不限,为了让学生创作更有针对性,我结合美术课堂上的植物类课程,将禅绕画主题设定为“万物生长”,意为用画笔描绘万物,让生命在笔尖绽放。第一课时,为了带孩子们更快地进入状态,减少创作难度,我开展了一节点线面的练习课,临摹创作各类点线面:大点、小点、实心点、空心点、曲线、折线、大块面、小块面等等,将点线面组合、重复、变形,变成水波纹、鱼鳞纹、大理石纹、棋盘纹……这些多变的纹样让学生创作兴致愈发高涨,很快便掌握了创作要点,打开思维的空间。孩子们用自己创作的纹样点缀着树叶花朵,给植物赋予了全新的生命。我常跟孩子梦说,在禅绕的世界里,没有对错,只要让手跟着心走,孩子们在创作时能够自在愉悦地体会绘画的无穷魅力。
禅绕画课程结束后,在学校社团展示环节,我们的“万物生长”系列线描画得到了全校师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大家纷纷惊叹,仅仅是几根线条几个点,孩子们却可以变化万千,成就一幅幅精彩大作。
案例三:
第三年的社团内容,我们在传统绘画训练的同时,根据学生需要,加入了衍纸课的训练。三年级的劳技课程中就有对衍纸的介绍和练习,所以三年级的学生对衍纸还是比较熟悉的。将部分的课程进行整合,也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亲切感,提升学习兴趣。
衍纸又称为卷纸,历史悠久,对于学生来说真的是一门非常有趣的手工课程。衍纸课程的主要材料是细长的纸条和卷笔,运用卷、捏、拼、贴等方法将纸条卷成不同的小卷后,将其组合粘贴而成即可,其难度主要在于整体造型的设计,所以,衍纸课程既能锻炼学生的色彩表达能力,又能锻炼他们的空间造型能力,可以说衍纸的艺术表现力并不亚于其他任何的艺术形式。
为了让学生快速进入状态,第一课时,我现场示范,带领学生学习各类卷的制作,让他们动手尝试紧卷、松卷、水滴卷、叶形卷、月牙卷等等卷类的练习,通过一节课的训练,学生对于卷的制作已经了然于胸,第二节课变开始进行作品的制作。一开始为了降低难度,我给学生绘制了模板,学生可以直接将卷粘贴在模板上。衍纸的技术要求虽然简单,但创作过程非常考验学生的耐心,这对于活泼好动的三年级学生倒是个不小的挑战。在练习了几节课后,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创作时也更加有耐心,大部分学生都可以开始进行自主创作了,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图案来创作,学习兴趣变的更加高涨。
通过社团的长期训练,我们在学期结束的作品展示中脱颖而出,不仅向大家展现了效果极佳的衍纸作品,而且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二)案例分析
三年的社团教学尝试让我受益匪浅,我和孩子们一起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我也在不断地尝试中摸索方法,让学生放飞起我,获得快乐。每一次的社团教学过后,我都会进行自我反思与总结,将取得成功的经验保留。
国画教学的开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但由于国画所需的材料工具特殊,学生对毛笔和各类纸张性能的掌握程度,需要一个长期过程来练习,每周一节课的时间对于没有任何基础的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大部分孩子虽然兴趣盎然,但要想熟练地掌握国画的学习,除了一腔热情以外,还需要不断地勤奋练习,方能出彩。因此一周一节的社团课后,学生们的作品也仅仅是停留在兴趣阶段,随着年级的上升,社团成员又在不停的更换,国画课程就一直停留在皮毛的学习阶段,很难继续深入。所以,开设国画社团课程就必须增加训练的时间,有了充足时间的保证,学生就不用重复基本功的回顾训练,作品的创作也会更加高效。
禅绕画课程的开展就完全适应学校安排的社团时间,禅绕画的练习对学生素养的要求很低,但凡是爱好绘画的学生经过点线面的专业训练后就能掌握禅绕画的规律。并且禅绕画极易出效果,学生随心所欲的创作也会是一幅极美的作品。但是禅绕画对于成人来说是一种非常解压的活动,对于孩子来说可能就稍显枯燥了,孩子的天性都是活泼好动,喜欢色彩鲜艳的,但每节社团课都在重复点线面的创作,就会有学生耐不住寂寞想要尝试别的绘画内容,解压的禅绕画对于这些格外活泼的孩子来说倒变成了一种“束缚”,这一点确实我意料之外的。不过针对这一情况,可以在后期的社团练习中改善,比如在传统黑白禅绕画的基础上加入学生喜欢的色彩,让万物不再是单调的黑白灰,而是被赋予鲜艳的色彩,真正在有活力地生长。总的来说,禅绕画社团的开设还是非常成功的,在今后的社团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意愿来考虑是否需要长期开设。
衍纸课的展开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因为劳技也有衍纸课的学习,所以学生在材料的准备上并没有太多问题,他们对材料和工具的使用也比较熟悉,有些学生还自备卷纸的“神器”。鉴于学生对衍纸基础知识的了解,那我在课堂上的作用就只是充分发挥美术课的特点,教会他们基础卷的制作和作品的造型问题。基础卷的难度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可以接受的,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保留一二年级孩子敏捷的思维,动手能力却又比低年级学生强,因此,基本上基础卷的制作过程只需讲解一遍,他们就已经完全领悟甚至还能自己创新了。对于他们稍稍有些难度的就是后期粘贴所用的底稿设计和卷类的色彩搭配问题。处理这个难点时,我用的方法就是先学后做。先挑选自己喜欢的优秀衍纸作品进行学习和临摹,掌握它们的配色要点和构图形式,自行创作的时候,教师在旁随时指点。有了教师的帮助,基本每个孩子都能创作出一幅优秀的衍纸作品。
三、总结
通过这几年的不断尝试,我对学生情况了解透彻,在今后的社团课程开展中,我也会扬长避短,迎合学生的兴趣特点,更加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
社团的开设是为了让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培养。一个的天赋如果得不到合适的教育和训练,是不可能得到发展的。而我所能做的就是挖掘孩子的美术天赋,极尽所能让他在社团课上尽情地展现自我,享受艺术带来的快乐与魅力。
参考文献:
【1】杨景芝.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2】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