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祖先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到底做出了多大的贡献?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得不提到《天工开物》和《梦溪笔谈》两本中国古代的科技著作。可是同学们该如何阅读这两本巨作呢?10月16日,我校邀请到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副秘书长李劲松老师为同学们带来“走进《天工开物》,徜徉《梦溪笔谈》,感受中国古代科技魅力”主题阅读分享。
李劲松老师在分享中,不仅从专业科学的角度给大家介绍了诸多中国古代的科技创新工艺,还对同学如何阅读提出了阅读方法和建议。
了解中国传统手工技艺
从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入手,李劲松老师跟大家讲述了中国古代人民在科技中的伟大进展。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堪称中国古代传统手工技艺集大成之作,而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了大量领先当世,甚至当今也依然具有先进性的科技成就。李老师选取了蚕浴,陶瓷制作技艺等例子,生动有趣地向大家讲述了这些古代伟大的工艺技术,结合丰富的图片资料,让同学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就见识到了中国历史悠久的手工技艺的精湛。
注重“于无文字处读书”
听起来如此伟大的技术创新,又是怎样被创造出来的呢?李劲松老师给大家分享了五次进京赶考失败的宋应星的经历,没有这五次水陆兼程的万里跋涉,也不可能有之后轰动中外的百科全书《天工开物》。
李老师向同学们指出,“有文字”是指记载于书本之中的知识。而“无文字”是指田野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只有二者相结合,才能够对书本知识有深刻的理解,通过思考,构建起自身的知识基础。
积累素材,助力写作
传统的手工技艺,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梦溪笔谈》《天工开物》所记载的种种技艺及其分析,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为孩子们尝试观察生活,认知社会,提供了大量生动翔实的案例。
只要充分阅读经典,应用好这些素材,必将为孩子们的创作助力。
李劲松老师精彩的分享,充分激发了同学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在互动环节,好些同学都向李老师提出了自己的感想和疑问,这种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才是最美的样子。
李劲松老师给本校学生带来的阅读分享,不仅增加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的了解,而且提升阅读此类书籍的阅读方法,更是激发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学校将通过不同主题的阅读活动形式,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报道11)
(撰稿:徐霞 摄影:陆菊霞 审核:陈莉敏)